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湘问》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客户端“新湖南”的重点频道之一,由湖南日报舆论监督部、华声在线新闻网站(voc.com.cn )、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联合主办,是媒体融合下的党媒移动问政、监督、咨询平台。《湘问》频道与湖南日报“社情民意”版、华声在线“投诉直通车”栏目在人员、后台、数据库、采编流程上互通互融,形成党报、党网、党端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清明遇上疫情防控 这样祭扫其实也挺好

时间:2020-04-07 09:35

来源: 湖南日报

浏览量:18135

  湖南日报记者 史学慧 欧金玉 田燕 肖祖华 通讯员 肖鹤洲 邹旭中

  清明节遇上疫情防控,我们该如何拜祭先人?对此,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倡导人们减少人员聚集,改变祭祀方式,共抗疫情。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发现各地祭扫活动虽然在严控下发生较大变化,但广大群众对此并未感觉不适,反而对此叫好。

  墓前静思亲

  “生如夏花般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个清明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因为多年移风易俗的倡导,我们正在以一种更文明、更静美的方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4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湖南革命陵园,陵园入口到处都有醒目的宣传牌、标语,实行网上预约、推行文明祭扫、严禁集体祭祀等有关清明祭扫的政策、规定一目了然,没有车流拥挤,没有人流扎堆,前来祭扫的人们正按照规定测量体温、核验预约码有序进入。

  “绿色低碳祭扫、共建美好家园。香烛纸钱免费换鲜花。”入口处这块宣传牌上的倡议书效果明显:记者看到入园的人们大多数都是拿着鲜花和清明球,少数带着香烛纸钱前来的人们也在管理处工作人员引导下换取了鲜花。记者进入墓地,不见鞭炮和香烛,没有烟雾缭绕,只有鲜花和绿树,人们在各自亲人的墓前静静地寄托哀思,缅怀先人。正在祭奠祖父的长沙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爷爷育有子女9人,在长沙的就有4人,子孙辈有50多人。过去清明节大家会一起聚会,至少有几十人的大队伍前来祭奠老人。今年,大家只推举了3位代表前来墓地祭拜,再把祭奠过程通过视频方式在家族群里播放寄托哀思。“缅怀先人重在有心,不必拘泥形式。”李先生说亲人们都觉得这样祭奠也挺好。

  陵园管理处蔡主任告诉记者,该园有烈士和老革命、老红军墓地100多座,社会人士墓地1.1万多座。过去要接待各团体祭扫先烈的活动,还有社会人士大量涌入,安全防控压力很大。今年,省里倡导文明祭扫,预约入园,避免人流聚集等,倡议发出后,群众积极响应。管理处停止了前来祭奠先烈的团体接待,倡导网上祭奠,开通了网上祭奠平台,效果很好。现在每天前来扫墓的只有千余人,与往年相比,人数少了一半左右。

  金陵城市绿化墓园历史悠久,接纳已故先人5.4万余人,每年清明接待祭扫的人流压力不小。今年,墓园管理人员抓好宣传,提前温馨告知群众,早早开通了预约祭扫,每天预约3000人入园。从3月28日开始到4月2日,该墓园每天预约人数都是满园。墓园延长了接待祭扫时间,从过去的10多天延长到今年的一个月,满足错峰祭扫。针对一些年纪大、未及时了解信息没有预约已前来的少数群众,墓园开通了人性化服务,通过入园人流动态监测安排合理时间。

  记者登上墓园最高处,放眼望去,这里将传统的殡葬文化和现代化绿肺功能相结合,集塔、亭、楼、壁、墓、树、花、草坪葬于一体。很多墓前已摆放着鲜花,悬挂着清明球,有的墓前亲人正在静静地祭拜,默默地追思。一位墓园工作人员在一处墓地前虔诚的擦拭墓碑、摆放鲜花,虔诚祭拜,另一名工作人员则将此拍成视频,发给远在外地的张女士。墓园开展的“代祭扫”业务弥补了那些无法前来祭扫亲人的市民心中的遗憾。一位正在碑前祭祀父亲的女士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这里显得特别的静,给人一种安宁之感。

  采访中,殡葬管理工作人员都感叹:在政府的倡导下,今年的清明祭扫比往年更文明更有序了。市民素质越来越高,自律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安全责任感越来越重,能更好地做到文明祭扫。他们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让文明有序祭扫蔚然成风。

  “云”上寄哀思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护好自身的身体健康,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为了减少出行和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3月25日,湖南省民政厅推出“云上清明”微信公众号,市民可以在“云上清明”进行网络祭扫,通过家庭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心灵家书等新型祭扫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市民可以关注“云上清明”公众号,点击“市民入口”的“网上祭扫”,就可以看到“人民英雄祭祀”“抗疫英烈祭祀”、“亲人祭祀”3个版块,大家可随时在线创建先人祭扫空间,通过点烛、献花、寄语、书写心灵家书等方式寄托哀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云上清明”网络平台给逝去的亲人建纪念馆,写下自己的家书。有位市民写道:“妈妈,等疫情过了,就去看您。”还有市民留下“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你们的儿子”的寄语。有人用诗来表达,“阴阳相隔两茫茫,不思量,却难忘。窗前庭院满凄凉,慈容在,泪千行”。有市民写道:“虽然咱们阴阳两隔,但你们永远活在我心里,我时常想起你们带给我的快乐,你们对我的好我永远记着,你们身上善良、节俭、勤劳、知恩图报等优良品德我继承着。”很多人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赞扬父母的高尚品德,感谢亲人的恩情,教会了自己做人的道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真情实意表达着最深的情感,看得记者泪水涟涟。

  不仅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于人民英雄、抗疫英烈,市民也纷纷点击献花,感谢他们为人民做出的贡献。舍生忘死护山河手足无恙,请“记住那些山河,那些闪光的人。”4月2日上午,在“云上清明”,市民给人民英雄献花达到15万人次,给抗疫英雄献花近20万人次。

  长沙的李先生表示,由于疫情影响没能回老家祭拜,自己也在网上祭祀平台给去世的父母建了纪念馆,写下感怀,寄托哀思。他也看了好多市民给逝去的亲人写的信,十分感人。这种新形式的“云”祭拜,能打破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很有创意,是一种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截至4月2日10时,“云上清明”公众号用户共计214679人。网上祭祀建纪念馆4686个,纪念馆访问量达到263468人次,网上鲜花、供果次数达到378649人次。

  网上祭祀,几许默哀、一段诗诵、几行文字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追忆与祭奠。清明文化的悠悠传承,在网上继续。

  山花祭先人

  4月1日,微风,无雨,山上的杜鹃花、山茶花次第开放。立春至清明,是隆回老百姓每年祭拜先人的时节。

  一大早,年近70岁的隆回县横板桥镇田心村村民戴深,叫上儿孙,带上祭品,备上柴刀,上山扫墓。在每处墓地,他用柴刀将墓旁的杂木杂草砍掉,摆上祭品,孙儿将路上采摘的山茶花编成一个花环,摆到墓碑前。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

  横板桥镇党委书记魏志坚告诉记者,疫情当前,各家各户单独扫墓,成为新的态势。往年这时候,到处热闹非凡。当地老百姓,以姓氏为宗亲,每年都是打着族旗、仪仗,敲锣打鼓,请乐队,一二百人一起扫墓。镇里为了防火灾、防意外、疏导交通、每年都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该镇提前介入,把防疫和文明祭扫工作共同推进。提前找到各族领头人,做好劝导;村辅警带队加强巡查管护,及时排查火灾隐患,禁止焚烧冥纸、冥币、香烛等用品,营造良好文明祭祀风气;利用微信群、宣传栏、“村村响”、宣传车等广泛开展宣传,倡导网上祭祀;全镇1336名党员干部签订党员文明祭扫责任状,带头文明安全祭扫,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在该镇的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萧一菊墓,工作人员说,“往年,清明前,萧一菊后嗣纷纷组团前来祭扫,高峰期每天几百台车,鞭炮声、锣鼓声接连不断,今年都是以家庭和个人的形式前来祭扫,而且都是带着酒食等祭品,以鲜花祭扫。”隆回萧氏族务会要求外省市的宗亲实施“云上祭扫”,不要组团来墓园;隆回本地宗亲都是错峰分散祭扫,并严格落实不放烟花鞭炮、不打族旗、不请乐队等“九不”理事会约定。

  前来祭扫的一位萧氏宗亲告诉记者,往年集体祭扫,每人要筹几百元,放鞭炮、请乐队,既嘈杂又污染。现在这样也挺好的,既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也不兴师动众。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希望将来的清明祭扫活动能够从今年的做法得到一些启示,更加文明、更加绿色。

一审:谢龙彪,二审:刘乐,三审:文杰

投诉反馈,及时掌握

发布评论

我要投诉 部门回复 下载新湖南 在湘问上提问

最新投诉

更多

关注排行榜

更多
湖南日报舆论监督部 华声在线新闻网站 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主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