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桃花江镇人民政府回应“政府修路拆掉楼房 老人无家可归”

时间:2016-04-28

来源:华声在线

栏目:投诉反馈

由于益马高速公路的施工修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镇文家渡村茅屋仑组的谢家父子三栋住宅和一栋厂房需要拆迁,修建高速公路占用的宅基地一亩有余,房屋面积共500多个平方。

谢某一家父子三人,20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经营着一家农机修理厂,周边村镇十里八乡几乎所有的农用机械都在这里维修。因为农机修理的特殊性,存在油污与噪音等问题,不适宜统一安置,签订拆迁合同时,在时任该村村长和该村所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的担保下,同意承诺在该村安置房右边的一块村里的公用土地上允许谢某一家自行建房。镇、村承诺该块土地除了谢某一家及将来的村部建设外,其他土地权都归谢某一家使用。谢某一家在得到该村村长与村民的担保承诺后,义无反顾地在拆迁合同上签了字。

签字后县国土局有关工作人员丈量与查看了该块土地,同意谢某一家自2015年2月8日即可开工动土。谢某一家将拆迁补偿款和全家所有积蓄全数购置建房材料,做好了建房的全部准备。可就在国土局约定的动工日期,国土局却说因为该土地上有一条高压线经过,需要把高压线迁移才能建房。此后一拖再拖,建房时间从2月改3月,3月改4月,4月改5月,直到2015年9月份,因益马高速公路的进度问题,谢某一家的房子需要正式拆迁,谢某一家共十二口人,家里的东西种类繁多,但为了不耽误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在新房未建的前提下,在村里牵头下,谢某一家把部分东西搬到了该村村名文某的家里。可当地政府给其预留的搬迁时间太过短暂,甚至很多有用物质还没搬迁出来,就遭到强制拆毁。因为东西太多,文某的家里根本无法全部安置,谢某一家无奈,只好自行花费数万元在先前镇、村承诺的建房土地上搭建了三间临时棚屋,两间用来安放东西,一间谢某夫妇自己用来居住。

两个70多岁的老人就这样住进了早晨醒来露水满面,夏时酷热蚊蝇满屋,冬时寒风彻骨,没厕所没厨房没水的棚屋里。每逢下雨铁瓦就像打鼓一样,使人无法安睡,很多地方漏雨,去年的冬天更是异常寒冷,谢某只能在床上铺了一床厚厚的蚊帐用来遮风挡雨。看着老人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子女儿孙都十分心痛,想要劝说他们住到村里帮其租用的房子里,可两个老人却不肯答应。一是那么多东西需要人看管;二是文某的房子建筑时楼梯不规范,谢某的小儿子有次从楼梯上下来时差点摔断腿,谢某夫妇均已年过七旬,且身体虚弱,不敢前往居住。

谢某夫妇住在棚屋已达8个月,头上的高压线也始终没有迁移。在此期间,谢某夫妇无数次到村委,镇政府反映实际情况,要求尽快划地建房,镇、村干部均以各种理由推脱,建房问题一直不作安排。直到2016年4月16日早晨,大风掀走了谢某住的棚屋的屋顶,还差点砸到两位老人。两位老人已无家可归,只能再次找上当地政府,询问看到底能何时建房,得到的答案竟是这块土地有别的规划,不允许建房。找到当初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承诺人他们说无权决定,两位老人已走投无路,投诉无门。因为自己耗尽三代人心血建设的住房被拆,政府承诺安排的建房地基无法落实,谢氏夫妇在无限的焦虑中快速衰老。去年,谢氏大病一场,经子女全力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谢氏一家在当地是出名的勤劳善良家庭,一家三代纯朴节俭,团结友爱,颇受周围邻里尊重。凭着精湛的农机修理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泥水里辛苦奋斗几十年,三代人的血汗建起了住房和厂房,终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如今,几代人的血汗毁于一旦,补偿的拆迁款仅相当于原来建设成本的一半,功能齐全,设备齐全的厂房仅按民房补偿,政府承诺的建房时间一再改变遥遥无期,甚至连承诺划好的建房地基也无法落实。

面对着被掀掉了屋顶的棚屋,回味着原来自家房子的宽敞明亮;面对着站在泥水里的一家老少,回想着原来家里的其乐融融;面对着泡在泥水里生锈的维修设备,回想着原来维修厂的热闹沸腾;面对着日渐炎热的天气,回想起去年夏天的酷热,冬天的寒风......谢氏一家十二口人仰天长问:为什么政府拆迁之前的承诺在拆房后一概不予兑现?中央不是再三强调拆迁必须先建后拆吗?不是严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损害农民利益吗?这里发生的一切,天理何在!

谁来救救谢家这十几口人?!

 

一审:谢龙彪,二审:刘乐,三审:文杰

投诉反馈,及时掌握
3900
我要评论
我要投诉